地址:河北保定易縣城西2公里112國道路南
電話:15931851166
郵箱:568022666@qq.com
帶您走進易縣銅雕廠家,領略千年文化傳承
銅雕,我國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,是以銅料為胚,運用鏨刻、鑄塑等手法制作的雕塑。易水河畔的易縣,擁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,銅雕鍛刻藝人也早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兩千年之久。
燕都銅雕——易縣銅雕廠家的工廠內,銅雕藝人正嚴謹的進行著手下的工作,一件銅雕工藝品由幾個藝人分工合作,豐富的經驗和手感控制是藝人必須具備的素質,從而才保證銅雕的完美出廠。從藝人手下交相發(fā)出的叮當聲中,我們仿佛可以看到,在兩千年前的戰(zhàn)國時期,燕下都的銅雕藝人,運用高超手藝,鍛刻出銅雕工藝品供王胄貴族賞玩。在燕下都遺址出土的戰(zhàn)國銅人、鋪獸銜環(huán)被公認為是國寶級雕刻藝術珍品。
易縣深厚的文化積淀,自古受到王族青睞,清朝雍正皇帝因易縣極佳的風水,在易縣建造清西陵,從當地招募銅活幫造,銅雕技藝便開始在易縣傳承,這時,易縣銅雕的制造、發(fā)展達到了極致。
清朝中后期,易縣的銅雕藝人紛紛來到京城,鍛刻銅雕工藝品,同時也為著名的工藝品景泰藍加工銅胎,銅雕工藝更隨著銅香爐、銅盤、銅盆等銅器大行其道。直至民國初年,源泉村的銅雕聲名遠揚,享譽全國。在銅雕傳承人劉桂軍的記憶里,村子每天都是“叮叮當當”的鍛刻聲,不絕于耳。潛移默化中的影響,銅雕鍛刻技藝也早已融入村民的生活中。
1976年,毛主席紀念堂開始建造,同時,銅雕的第二代傳承人牛增錄受到邀請,參與制作“毛主席紀念堂”堂匾大字鍛刻鎏金工程,其中的“紀”字就出自牛增錄之手,這對于銅雕之鄉(xiāng)的藝人來說是莫大的榮耀。
銅雕鏨刻不僅有著技巧性,在制作工藝上也有著一套環(huán)保的工藝流程,因為純手工的特性,傳承人劉桂軍用現(xiàn)代工藝取代了傳統(tǒng)工藝中對藝人產生傷害的部分流程。過去,由于生產水平的局限,藝人用氰化鉀鎏金、硫酸清洗,包括用煤火加熱銅板,都會對藝人產生傷害。
在劉桂軍看來,全盤傳承傳統(tǒng)技藝并不是明智之舉,不斷地改良、先進工藝,才能使傳統(tǒng)技藝更具生命力。要完成一件銅雕作品,最主要的工藝還是要靠藝人的手工敲打。極致精細的工藝,除了耐心外還需要純熟的手藝。當藝人加熱銅板后,銅板的質地變軟,此時需要先用錘子敲打,隨后再定型,再敲打,以此反復幾次之后才可以成形。但現(xiàn)在由于利益的驅動,銅雕鍛刻技藝逐漸粗糙化,在最短的時間里做出最大的工作量,成為銅雕從業(yè)者的追求。
千百年來,人類不懈地探索、追求美,然而,人們在追求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遺忘美。銅雕,承載著人類文明之美,也在伴隨著老鍛刻藝人的退出漸漸消失在世人眼前,然而,總有一些人在堅守著漸漸消逝的技藝,也正是他們,讓我們得以在千百年后,仍有機會一睹銅雕這項飽含著精妙智慧的古老技藝。
下一篇:銅雕產業(yè)助河北銅壁畫廠家脫貧致富